阅读:3397回复:24
一件让人又高兴又生气的事
昨日购得大圣文化不久前出版的国产电影《西安事变》(DVD),封套上赫然标着高清修复版,回到家一看,出版商没忽悠人,果然是高清修复版。片头标明,这是西影集团于2006年为纪念西安事变爆发70周年专门修复制作的。这还是本人第一次买到国内正版的国产电影修复版DVD ,而且还是著名导演成荫生前的最后一部很有份量作品,这当然很让人高兴。然而,声音一出来,坏了,旁白是齐克健,不是乔榛。此时此刻,我还心存一丝侥幸,希望只是旁白重新配过。可是万万没想到,等剧中人一张嘴,居然也是重新配过的,就是现在经常配国产电视剧的那帮人,大概听了一下,有李立宏(配杨虎城),翟万臣(配杜重远)等。唉,这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这些专业的影视工作者啊,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尤其是作为影片出品方的西影集团,枉有这么多专业人士,难道不知道一部影片(在此特指《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最早公映时的声音(包括人物声音、音乐、音响等等)是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吗?在真正的影迷心中,这重新配音的《西安事变》还能是当年的那部《西安事变》吗?尽管它的画质很清晰。
|
|
最新喜欢:朋友 |
1楼#
发布于:2009-11-14 19:28
我猜测可能是版权之类商业条款约束使然.
|
|
2楼#
发布于:2009-11-14 23:06
有清晰饿视频就好,论坛高人多,等着合成吧
|
|
|
3楼#
发布于:2009-11-15 00:08
估计是嫌声音修复成本太高,重配会便宜些
这事儿却是费力不讨好! |
|
|
4楼#
发布于:2009-11-15 08:49
版权?这部片子就是西影自己拍的,会有什么版权问题?声音修复成本太高?据我了解的一点微薄的技术知识,画面修复的技术难度应当比声音修复的难度大得多,既然画面都修复了,声音修复还是问题吗?再说,配了再合成也不省事啊!
|
|
5楼#
发布于:2009-11-15 09:05
楼主,你的文章已经读过,我也无语了,唉........
|
|
|
6楼#
发布于:2009-11-15 11:56
我也买了这部修复版,也碰到同样的情况。不过,我以前买过俏佳人版的《西安事变》,里面是原汁原味原音,就是没有带字幕(这一点不如这个修复版)。两部片子结合起来就行了,算啦,没办法跟碟商计较啦
|
|
7楼#
发布于:2009-11-15 13:18
|
|
|
8楼#
发布于:2009-11-15 14:02
|
|
|
9楼#
发布于:2009-11-16 10:38
这片子是西影拍摄且出品的,只是用乔榛配了旁白,和上译压根儿就没什么关系。我分析的原因是,这部片子是2006年重新修复并公映的,因为片头有国家广电总局的公映许可证。而广电总局于2005年就出台明文规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的人物语言必须使用普通话,所以这部片子肯定属于此列,当然该片中原来其实只有毛、周、蒋等几个人物说的是方言,只要给这几个人物重配一下就行了。而制作方估计是这样考虑的,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既然有几个人物肯定是要重配的,干脆就一锅烩吧,全片都重配得了。
|
|
10楼#
发布于:2009-11-16 11:45
"一件让人又高兴又生气的事"这种事我想大家或多或少会遇到吧!我本人就曾遇到,同感啊!
|
|
|
11楼#
发布于:2009-11-16 12:19
|
|
12楼#
发布于:2009-11-16 12:20
|
|
|
13楼#
发布于:2009-11-16 13:29
11和12楼,有一致认同。依本人的观点,分析不见得有道理。此重配原本就是多此一举!从中挑刺,愚见如下:
1、《西安事变》片头有国家广电总局的公映许可证。这只是当时影片公映的许可。 2、广电总局于2005年出台明文规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的人物语言必须使用普通话”,此规定只能约束今后拍摄类似题材的影片。当时已上映了影片应不在此列规定的范围内。 附资料: 《西安事变》为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西安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编剧:郑重、成荫;导演:成荫;摄影:高洪涛、郑煜元,陈万才; 主要演员:金安歌、辛静、王铁成、孙飞虎、赵登峰、路希 、朱可心、胡诗学(古月)。 该片以中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西安事变为题材,歌颂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影片以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纪实性的表现方法,真实地反映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中人物的真实活动和思想性格,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均有严格的史料依据。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典型化的关系。编导者注意把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细致的性格刻画结合起来,成功地塑造了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等几个典型的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 该片获得中国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获1982年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孙飞虎)、最佳化妆奖(王希钟、李恩德)。 从以上资料看:显然,《西安事变》公映远远早于广电总局2005年规定的时间。用2005年的规定去约束二十四年前的影片,显然不合情理。而当时历史人物所带方言也是为了忠实于历史,更加真实,在特定背景下所产生的产物。 |
|
|
15楼#
发布于:2009-11-16 14:46
引用第13楼猫鼠游戏于2009-11-16 13:29发表的 : 不说其他的,单说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的人物语言必须使用普通话”规定,简直就是龟腚!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就是要讲方言听起来才亲切和熟悉,个个一口北京郊外的普通话,标准倒是标准了,但陌生感也袭来了。 不知道该怎么说广电总局了,丫的拍屁股一个主意拍脑袋又一个主意。 |
|
16楼#
发布于:2009-11-16 14:52
|
|
|
17楼#
发布于:2009-11-16 15:06
回 14楼(电影粉丝) 的帖子
*2005年之后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受广电总局2005年规定约束这好理解。可之前呢?**《西安事变》公映是1981年,公映远远早于广电总局2005年规定的时间,那么是否也受此规定约束呢? |
|
|
20楼#
发布于:2009-11-18 18: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