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563回复:32
也来说说“样板戏”的历史
所谓“八个样板戏”是1967年5月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在北京进行了八个现代戏会演,会演结束后,《人民日报》在社论中首次使用了“八个样板戏”的说法。这“八个样板戏”的官方排名为:京剧《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剧团)、《海港》(上海京剧团)、《红灯记》(中国京剧团)、《沙家浜》(北京京剧团)、《奇袭白虎团》(山东省京剧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国舞剧团)、《白毛女》(上海市舞蹈学校), 交响音乐《沙家浜》(中央乐团)。
1967年演出的“八个样板戏”在北京会演后被拍成大银幕放映的黑白电视电影,在全国城乡广泛放映,影响深远。 1969年国庆20周年前又推出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中央乐团、中国京剧团),并迅速拍成彩色影片,是第一个正式的“样板戏”电影。 1969年10月之后,“八个样板戏”陆续推出新编版本,并从1970年开始陆续拍成彩色电影。至今流传的“样板戏”都是这个时期的版本,与1967年版的“八个样板戏”版本有所不同,改动最大的是《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其中《红灯记》中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改为完全相反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凸显了我们可以随意解释历史的幼稚性。 1971年后,京剧《龙江颂》(上海京剧团)、《杜鹃山》(北京京剧团)、《红色娘子军》(中国京剧团)、《平原作战》(中国京剧团)、《磐石湾》(上海京剧团)、《红云岗》(山东省京剧团),芭蕾舞剧《草原儿女》(中国舞剧团)、《沂蒙颂》(中国舞剧团)、钢琴协奏曲《黄河》(中央乐团、殷承宗)、琵琶协奏曲《战台风》(中央乐团、刘德海)等陆续推出,被定名为“革命现代京(舞)剧”等,与1967年的“革命现代京(舞)剧样板戏”命名有所不同,以区分第一批“八个样板戏”,但后来也都被列于“样板戏”的范围之内。 至于这些样板戏的剧目来历,有的来源于小说,有的来源于电影,有的来源于其他剧种,《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红灯记》、《平原作战》、《沙家浜》、《黄河》等都是这样,像《智取威虎山》,既源自小说,却也改编自电影,从60年代初期就开始编演,到1967年北京会演时,剧种人都还沿用小说中的名字,如少剑波、孙达得、高波、白茹等,69年10月最终定型的版本中就不用这些名字了。 自1967年北京会演之后,全国的舞台上除了这些“样板戏”和根据这些戏改编的各种地方戏之外,其他剧目完全消失了,直到1973年后,各地剧团才开始编演除“样板戏”之外的新剧目,当然,都要按照“样板戏”的表现形式来编、来演了! 我曾经现场观看过的样板戏有《智取威虎山》(67年版)、《红色娘子军》(舞剧67年版)、《白毛女》(舞剧67年版)、《红灯记》(70年版)、《沙家浜》(70年版)、《杜泉山》(《杜鹃山》1973年的未定型版)、《平原作战》(1973年未定型版,刘长瑜演女主角,定型版就没她了)。也看过一些地方戏改编样板戏,如著名花鼓戏演员李小佳主演的湖南花鼓戏《沙家浜》。当然,包括早期黑白电视电影和后来的彩色版样板戏电影是一个都没拉下,想不看都不行…… 我至今收藏的一些有关样板戏的物品有:64年版《智取威虎山》剧本;67年版和69年之后定型的5个京剧样板戏剧本,以及70年之后其他样板戏的剧本;还有那个年代出版的67年版和70年后版一些样板戏的老唱片等。至于影像,现在基本上都再版发行了70年之后版本的影音碟片,想收藏的可要方便多了。 关于样板戏,我还有这么一段经历。那个年代学唱“样板戏”成风,偶那会儿不属于革命积极分子,而是那种时不时挨上一顿批判的主儿,但嗓子还不错,不少样板戏都能全部唱下来。适逢一批学长参军入伍,包括我在内的一群学弟商量欢送会上表演一个什么节目,确定学演京剧《智取威虎山》第四场,自然由我出演杨子荣咯。可后来学校领导审查节目,楞把我拿下,理由是:我身体较瘦,不如另一个同学魁梧;我脸略显黑,另一位同学则满面红光,适合演杨子荣。一号杨子荣演不成了,那就演二号少剑波吧?——也不行!领导说,另外一名同学长的比你高,由他来演二号!得,我最终被挤到3号,演孙达得。那二位唱的不如我,我还得教他们唱。欢送会如期举行,我们的节目因时间关系被压缩到一半,只演了半场…… |
|
最新喜欢:金刚山 |
3楼#
发布于:2006-10-11 09:22
我演过《红灯记》里的坏蛋,具体哪个角儿就不方便说啦
|
|
|
4楼#
发布于:2006-10-11 11:26
引用第3楼nndzry于2006-10-11 09:22发表的言论: 嘿嘿......是王xx吧? |
|
5楼#
发布于:2006-10-11 11:39
很有意思啊,值得收藏
|
|
|
6楼#
发布于:2006-10-11 11:41
引用第4楼AT4927于2006-10-11 11:26发表的言论: 你说是王连举、王巡长啊?那至少也是个科级干部呢! |
|
|
7楼#
发布于:2006-10-12 13:33
引用第3楼nndzry于2006-10-11 09:22发表的言论: 你好幸福喔,能在红色经典里过把瘾。哈哈哈~~~! |
|
|
8楼#
发布于:2006-10-12 14:05
1969年10月之后,“八个样板戏”陆续推出新编版本,并从1970年开始陆续拍成彩色电影。至今流传的“样板戏”都是这个时期的版本,与1967年版的“八个样板戏”版本有所不同,改动最大的是《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其中《红灯记》中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改为完全相反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凸显了我们可以随意解释历史的幼稚性。
不知道,就不要自己想象。 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改为完全相反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据创作人员介绍,是周总理提议这样改的。意思是:敌人自认为正统,是“道”;我们要打倒他们,在敌人眼里是“魔”。 |
|
9楼#
发布于:2006-10-12 19:45
引用第3楼nndzry于2006-10-11 09:22发表的言论: 我想可能是自己打了自己一枪的那个王连举吧!嘿嘿! |
|
|
10楼#
发布于:2006-10-13 17:14
引用第8楼岁月难忘于2006-10-12 14:05发表的言论: 搞不懂这位朋友的“想象”是什么意思……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流传了千百年的俗语,一夕之间就被翻了个个儿,并被清除于各类字、辞典之外,这样的改变难道合理吗?现在,有多少国人还记得我们民族曾经有个流传了千百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句俗语?从70年版《红灯记》一出炉,我就百思不得其解…… 北京人有一句口头语:“真牛X”。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足以反映和表现世间所有事物的文字,然而,现在我们将“真牛X”用于文字时却要用符号“X”或拉丁字母“B”来代替,搞的许许多多的国人竟不知道老祖宗还曾创出过那个本字!这难道不是一种扼杀行为吗? 既然某些人一句话就可以让千年语言文字词义颠倒甚至消亡,我们每一个人是否也有把“唾手可得”写(说)成“垂手可得”,把“图穷匕见”说成“图穷匕见(JIAN)”的权利,而不被阅卷的先生打红叉呢?…… 不禁又想起一位可怜的少年英雄,牺牲后却被别人篡改了名字,只因有人题词时把他的名字写了别字!呜呼…… ……………………………………………… ……………………………………………… ……………………………………………… |
|
11楼#
发布于:2006-12-22 22:24
974y先生关于“八个样板戏”是正解!巧合是我前几天与个朋友议论此题,他是这样方面的“专家”,其父担任过某省的文联主席(许多大家熟知的影片的剧本经过其父编辑),与你的解释一样!大家最容易糊涂的是钢琴伴唱“红灯记”与交响音乐《沙家浜》之争。
|
|
12楼#
发布于:2015-07-18 11:55
样板戏每一部都看过无数遍,也收了一套碟,但碟一次也没看~~~~~~~~~~~~~~~~~~
|
|
14楼#
发布于:2016-01-06 18:59
哈哈,没让9哥演八大金刚就不错了,玩笑玩笑,莫当真。
不可否认,样板戏在各方面的精益求精程度还是值得佩服的! |
|
15楼#
发布于:2016-01-06 20:34
我看过红色娘子军,里面的动作非常专业
|
|
17楼#
发布于:2016-05-31 18:42
八个样板戏,是迄今为止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最为成功的作品,是传统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是经典之作。
|
|
20楼#
发布于:2016-09-12 12:58
样板戏每一部都看过无数遍,是迄今为止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最为成功的作品,是传统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艺术水平之高,目前尚未有其他作品可与之比肩的。
|
|
29楼#
发布于:2018-10-13 12:17
八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和继八大样板戏之后陆续诞生的钢琴伴唱《红灯记》《龙江颂》《杜鹃山》《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磐石湾》《红云岗》芭蕾舞剧《草原儿女》《沂蒙颂》钢琴协奏曲《黄河》《战台风》都是经典中的瑰宝。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作。
|
|
|
31楼#
发布于:2018-10-22 11:31
现在看来,应该说革命现代京剧是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和生命力的提高,可惜被打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