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751回复:14
[原创]想念你水汪汪的小眼睛——悼念马季先生
冬日中午,吃饱了饭在暖暖和和大太阳底下走一走,算是一美吧?然后过一刻钟,踱回办公楼,唤醒休眠的电脑,只看MSN的对话框一闪一闪,O告诉我说:“马季没了。”第一个反应就是“不能吧”,然后赶紧上网看,几个门户网站铺天盖地的消息,心往下一沉,这一次,竟是真的了。
说不出的怅惆。先只是有一点失落、一点茫然不知所措,只是觉得这个确凿的消息不该有的,但理智又告诉我一切都是真实的。慢慢的,看着一点点增加的消息,在午后寂静的大厅里回想自己听过的相声,回想自己记忆中的马季的音容笑貌,这时候有一点点心痛的感觉,那个胖乎乎的,永远是乐乐呵呵的大叔,就这样一下子没有掉了,报道上居然说他有七十二岁了,难道要我叫他老爷爷?荒谬,永远不可能的!在我的印象中,岁月几乎没给马季留下任何痕迹,他永远都是那个硬硬朗朗的胖大叔,无论是推销宇宙牌香烟的时候,还是占着电话亭煲电话粥的时候,或者,是让自己的五官折腾得五脊六首的时候,再也许,是十几年来无数次接受访谈的时候,都是这样的,笑嘻嘻的,圆而胖的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似乎会洋溢出欢笑来,还有那标志性的水汪汪的小眼睛——不是人家自己说的吗,马季迷人就迷人在这双水汪汪的小眼睛上了。但现在,这一切都幻化成众人的记忆了,半鳞片爪的音像、图片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几十年来,它们不是一直都陪伴着我们许多人,须臾不可分的吗?然而,那个灵动的笑的魔术师,他的实体却要离开了,骤然的打击,死神夺去了一切,再过上几十个小时,一缕青烟,无所孑余。 死亡令人恐惧,突如其来的死亡令人忧郁,没有人会长久地在这个世界上停留,然而那些我们所爱的人,给予过我们很多的人,我们依然难于接受他的离去,无论是匆匆而别,还是等待着黑色的殓布缓缓拖过整个世界,我们都一样伤心。记忆是宝贵的,它承载起过往云烟,饱含着动人的喜与悲。思想的跃动何其迅急,在静静的空间里,微微有一点湿润的眼睛,我在那里,记忆的碎片风起云涌,关于马季,关于相声,关于曲艺。 那个被我大半淡化了童年,我跟所有的人一样痴迷于电视相声,那若干对出现在屏幕上的相声演员,哪一个不是我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呢?除了马季—赵炎,还有姜昆—唐杰忠,冯巩——牛群,李金斗—陈涌泉,笑林—李国盛,这些名字,我曾那么熟悉,这些演员,我曾那么喜欢,遗憾的是,除了李伯祥杜国芝,其余的,我忘记他们很久了,偏执狂发作时,我甚至不愿意承认他们说的是相声。现在我所衷情的,是马志明黄族民,是田立禾王文玉,是苏文茂王佩元,是魏文亮张永久,是尹笑声黄铁良,在所有这些人之上的,是马三立,听到不必再听,每一个语素都潜入我血液中去了,还有刘宝瑞。当然,我佩服、欣赏侯宝林,但是不喜欢他。所有这一切,我承认我的喜新厌旧,但是我也自矜于自己的新欢,自觉得比起当年所听种种,现在的我,该是进步了吧。然而马季不同,说不上不同在何处,只是觉得,跟所有这些都有关,但都不一样。 赶上七十年代一个尾巴,记忆中的大半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我真的听过很多马季的相声吗?不记得了,庄周化蝶的话题总是似是而非,但我清清楚楚的知道,今天让我印象深刻的所有马季的录像资料,似乎都是后来重新复习的,至于最早看它们的记忆,一丝儿皆无。何况,我又真正听了多少看了多少呢?那些今天备受争议的歌颂型相声,其实我一个也没完整听过,也不想去听,稍微有的一点录音里,只能感受到几许时代的气息,对于相声而言,存一点这东西则幸之,但若是仅存这些,岂不是悲哀?再有的记忆似乎是马季打过一个冠心病药的广告,再后来,就是最近那个红旗飘飘的夸张广告,很不好,可是也并不太恶。访谈类的,前几年一个相声纪录片,算是最新的吧,电影,有一部《笑破情网》,说的农村里大操大办,人情债逼死人的好玩事,似乎把当时知名的笑星一网打尽,马季扮演的,是那个胖乎乎的新郎,我甚至还记得电影里“猴骑羊、喜洋洋”的谚语。关于这部片子,后来刘伟回忆,因为马季突然发病,他那个角色的后期配音基本是刘伟代配的,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愿服而能服,作为优秀相声教育家的马季的点点滴滴,从这里边能看出不少东西。似乎还有一个别的电影,不大记得名字和详细内容,好像是在一家大宾馆里发生的故事,最后有埋头进鱼缸,嘴里吐出鱼来的镜头。 马季没了,看那些网友们有深度的文章,这才感到他绝不是一个相声演员这么简单,相声理论家,教育家,作家,这都不是大帽子,而是言之有据的归纳总结,这时候,感性上的悼念更要让位于理性上的遗憾,斯人已去,未了心愿尤多,不知道弟子们又能更干些什么实事来纪念老师呢,希望不仅仅是身后的备极哀荣,那个,除了官样文章,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那个有水汪汪小眼睛的胖叔叔没有了,再也不会出现在镜头前,冲着你笑,侃侃而谈了。夜尽更深的时候,忽然想起来纪念一个演员最好的办法,就是听他的作品,于是打开电脑,找了半天,在“刘宝瑞”这个目录下找出来很早很早以前录制的《扒马褂》,刘宝瑞使活、郭全宝捧、马季泥缝,那时候,马季还是个小小孩呢。头里唱太平歌词,一段完了拿老刘耍笑,那个小小孩说,这段啊,打有狗那年就有,全场哄堂大笑。我也笑,我想,这个包袱一点都不随他师傅,要叫他那个有洁癖的师傅使这段——估计他也未必乐意使这样的传统段子——这条狗是绝对不会放出来的。我蛮喜欢这个放狗的小小孩,其实,这条狗,他到了也没打算收回去。 走好,马季老师。 200612212152 |
|
|
1楼#
发布于:2006-12-21 22:46
今后要想再看到马老的影子,那就多多支持他的儿子马东主持的节目
|
|
|
2楼#
发布于:2006-12-21 23:16
悼念马季先生!
家干先生文章使我回忆起过去。文革期间,由于政治原因,一家人被撵到了农村,贫困和苦闷压迫着整个家庭,特别是父母,没有看见过笑脸。记得大概在74~75年,夏天的中午,一家人在喝面条,桌子上的收音机传来了马季的相声,就是那个“丰收的渔港?”,父亲放下饭碗,听了起来,一家人都跟着听起来。随着马季先生模仿丰收的渔民擂起的锣鼓声,"一筐一筐又一筐,抬~抬,快抬",父亲笑起来了,即而开怀大笑,眼泪飞花.是马季先生的相声给这样一个家庭带来短暂的欢乐!听完后,父亲也讲了马季先生的恩师候保林大师到朝鲜战争上慰问的故事!父亲更尊重候保林大师,这是因为马季在文革中出卖过他的恩师,我也受此影响(请谅解我对此事的看法,因为从曾经走过来的人,是不会忘记过去的)! 悼念马季先生!曾经的过去烟消云散了,我们应该只记得他带给大家的欢乐! 悼念马季先生!因为他是中国传统相声的继承人,更是现代相声的开拓者! 悼念马季先生!因为他知道"适者生存",使得他能够"明哲保身",在中华大地万马齐喑时,有了他的"欢歌笑语",给太多的人,太多的家庭,带去了欢笑! |
|
4楼#
发布于:2006-12-22 09:17
马公已驾仙鹤去,留得笑声在人间。
|
|
|
5楼#
发布于:2006-12-22 16:52
且听风吟听到的是马季文革期间的代表作《海燕》,将一个叫“海燕”的姑娘率领村里一干妇女冲破旧观念,斗倒反动派,出海打鱼的故事。我手头正好有一本7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相声作品集,收录了马季的《海燕》、《友谊颂》、常贵田(也是家干的偶像啊)的《喇叭声声》等五个相声。你说的那个情节在《海燕》的最后:
甲: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妇女船满载鱼虾胜利返航,支书和贫下中渔来到码头上欢迎。码头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锣鼓声把贫下中渔的喜悦心情全表达出来了。 乙:真够热闹的。锣鼓声怎么表达的? 甲:大锣一瞧这鱼呀!(学大锣声)一筐,一筐,又一筐!一筐,一筐,又一筐! 乙:小锣呢? 甲:(学小锣声)抬、抬、抬,块抬!块抬! 乙:大鼓呢? 甲:(学大鼓声)高兴!高兴! 乙:小喇叭呢? 甲:(学小喇叭声)呜儿哇拉…(唱山东柳琴)海燕啊!姑娘人小志气大,闯渤海、捕对虾,海上盛开大寨花,大寨花… 乙:嘿! 家干这老右派光看到马季不同与其师侯宝林之处,却没想到当初马季在广播说唱团,实际是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四位大师共同调教的,侯宝林只是责任老师。如此强大的教师阵容培养一个徒弟,在中国相声史上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加上马季自己的过人天赋(废话,要是跟小隆那样的天赋会派四位大师去培养吗?陈寒柏足以),可以说,马季对相声的秘诀,或者说艺术规律是完全掌握并能运用自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甭管多干巴无聊的话题,由他写成相声都能可乐的原因。他能像流水线一样产出大量相声粗坯,然后把各色政治任务往里一倒,产成品就诞生了。所以,相声的“文艺轻骑兵”作用在马季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马季的相声可以迅速和时代、和政治结合起来,在配合形势的同时还能保持相声艺术的本色,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然而最大的问题也出在这里,马季早期的相声作品,每个都不差,可细分析会发现,这些相声的结构和包袱,到哪都能用。比如《海燕》,把主人公换成种地能手、革新标兵,只要把事迹对应着变换一下,几分钟就能完工,艺术水准一点不降。又比如《友谊颂》,换哪的友谊都行。这是流水线作业的通病,相声作品里的主题和艺术处理实际是割裂的,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家干曾批评马志明的《纠纷》立意太低,应该让丁文元、王德成打起来,这个扎那个一刀,血洒斑马线,然后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才有警示教育作用。然而只要这一改,即便其艺术表现手法不变,《纠纷》绝对就是面目全非了,这就说明像《纠纷》这样的段子,其主题是真正和艺术处理融合在一起了。 80年代以后的马季似乎也开始反思,所以逐步有了《五官争功》、《吹牛》、《红眼病》等优秀作品,可惜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马季的这种探索到90年代以后又逐渐停止,他开始回过头对学艺期间的传统作品进行打磨和重塑,比如《找堂会》,比如《山东斗法》。 马季走了,尚有姜昆。姜昆从马季那里学来了领导能力和创作能力,然而马季从“四大师”那里继承的深厚传统功底,似乎没有太多传给姜昆(包括刘伟、赵炎、兰成等人),所以姜昆早期作品虽然透着机灵劲(姜昆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但时时又显得力不从心,直到梁左的横空出世,姜昆才凤凰涅磐了一把。当然,随着梁左的驾鹤西游,姜昆作为演员的辉煌也可以宣告寿终正寝了。 有人说,马季的死带走了一个时代,我想这并不仅指马季本人,而是“中国广播说唱系”相声从四大师到马季这一支,传统香火的断绝。虽然今后还可以从录像和录音上学习广播说唱团各位大师的功夫,但要真学到玩意,非亲传不可。马三立死了,天津相声还有气,因为有他亲传的马志明,马志明之后还有卢福来、于克志。姜昆是马季最优秀的弟子,没有把一肚子传统绝活传给他,也许会是马季最大的失策,也许会是中国相声最大的遗憾。 |
|
|
6楼#
发布于:2006-12-22 18:03
我讨厌政治类歌颂类相声~~~我一直认为相声来自于民间~~应该是讽刺为主~~
说起姜昆~几个月前看到姜昆在少儿频道地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最后地发言·····充斥着官味,特别是最后那一大段全部围绕八荣八耻···虽然他声音充满激情,还是那样的笑容,但我真的听不下去··· 中国特色?也许吧····· |
|
|
7楼#
发布于:2006-12-22 18:20
记得《友谊颂》里最后一句:“考哈哩哩!考哈哩哩!............!怎么没声了?汽车拐弯了!”
|
|
|
8楼#
发布于:2006-12-22 21:47
马季曾写过一副字——“德云社”送给德云社。
郭德纲已经接过传统相声的大棋,并使它们“与时俱进”,相声的未来可能只有靠他了。不过德云社似乎一直停滞不前,拼凑的反三俗和黑社会明显力不从心,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节目,将相声这们艺术继承发扬下去,以告慰马老在天之灵。 |
|
11楼#
发布于:2007-01-13 14:23
马季先生走了,相声还有个听头?我感慨*********,还好,有个插科打诨的郭德纲,我喜欢他的相声,“手榴弹一块钱六个我先扔你一百块钱的!”
|
|
12楼#
发布于:2016-01-25 06:04
好文章,感动啊!谢谢楼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