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798回复:11
[原创] 塞林格走了,怀念……今天中午的时候得知了一个消息:塞林格去世了。 说起来,91岁,也算是“高寿”了,在中国,活到这样的年龄去世,可算是“寿终正寝”,甚至可以说是“喜丧”了。但,当我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仍然被结结实实地“触动”了,以至于非得写点什么才得以释怀。 “触动”我的,当然是、仍然是、只能是那部《麦田里的守望者》。 两年多以前,在我23岁生日的时候,我发过一篇叫做《美丽的守望》的帖子(相关链接: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60644)。也正是因为这本书,我的网名叫“守望水晶”。从十多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开始到现在,这部作品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我看书有个癖好,就是不论看过多少遍,还是会很仔细地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是如此。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记忆力不好,而是因为我认为,如果很仔细地看,会从中发现新的东西。比如,我会看出隐藏在书后面的作者的性格,爱好,甚至命运…… 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为它的表达模式完全不同于一般小说,作者以霍尔顿这个主人公之口,详细讲述了他精神崩溃前三天的所有经历。文中不乏俗语、粗话、和重复的语句。但是那些词语丝毫不显得碍眼,或者罗嗦,它们恰恰把一个愤世嫉俗、不能适应环境、内心苦闷而无处投诉的少年敏感的心灵刻画得入木三分。我怀疑,如果把文中的“他妈的”三个字去掉,这本小说也就平淡无奇了。 霍尔顿的问题并不是他神经衰弱和不能适应环境,而是他过于善良,过于早熟。这个世界充满了悖论:一个人想要显示自己的重要,可以变得非常下作,而一个人如果心地不坏,但是麻木不仁,倒也可以徒劳无益地活下去。可是霍尔顿,他偏偏既不想显示自己也不能麻木不仁。他家很有钱,可是他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学为此自卑,他将自己的高档手提箱藏到了床底下,可是等到他发现他的同学又将手提箱搬到了柜子上,其原因是让人以为这是他的手提箱时,他由衷为这可怜而可笑的家伙感到难过。他看到学校里尽是一些“假模假式”的人,从虚伪的校长,到一本正经的老师,到自高自大却胸无点墨的同学,都是一样的矫揉造作,丑态百出。霍尔顿对他们厌恶之极,然而致命的是,他看到这些人生命的虚妄和失败。他被学校开除的时候,去看望自己的历史老师。那是一个很老的老头,身上披着一件睡袍,瘦骨嶙峋,房间里还弥漫着一种鼻炎药水的味道,他是那么衰弱,那么可怜样,可他自己却毫不察觉。他大声地将霍尔顿的试卷念出来,为的是羞辱他,批评他,而完全体会不到,霍尔顿当初只是为了让这老师给他不及格时别那么难过才写了那些话。 书中也写到了一些可爱的人,如霍尔顿已经去世的弟弟艾里;如那个下象棋时总是把国王放在最后排的邻家女孩;如在吃早饭的时候遇到的两个修女;如作者最爱的妹妹菲宓。你会发现,在作者是用了诗意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尽管到处是令人作呕的现实,尽管那些残酷的人们无时不刻地在伤害他脆弱的神经,可他还是在尽力寻找纯洁的东西,美好的东西。霍尔顿用了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艾里那只写满了诗句的棒球手套;他极力不去想他色迷迷的室友和那个邻家女孩约会的情形;他恨不得早餐没有点咸肉三明治而是和修女一样吃烤面包,并且他后悔给修女的钱给得少了;他看到菲宓将所有零用钱都借给他时竟忍不住大哭起来…… 这是一个受尽折磨、脆弱无比的孩子,使他受折磨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而是整个现实。就像书中写到的无处不在的“fuck you”字样,不论是在小学教学楼的墙壁上,还是在博物馆木乃伊陈列厅里,这样的字眼被刻得到处都是。事实上,充斥这本书的也全是不堪的现实。即使是看上去挺好的人,最后也发现是丑陋的。 一个孩子本不该承受这些,就像不该在一匹小马身上放一吨货物。他不该为社会的堕落负责,不该为人性的丑陋负责。可是他却自觉地负起责任来,为那些麻木不仁的大人负起责任来。文中借用了那位老师的话说:“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而这位貌似和蔼的老师之前告诉他,读书是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有钱买辆混账凯迪拉克。” 霍尔顿显然是属于不成熟的。可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太过成熟了,他的早熟就像冬天早早开放的花朵一样,禁不起风霜的严酷。 当妹妹菲宓问起他将来的理想时,霍尔顿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显然,“麦田”有着象征意义,也许它象征着未被世俗污染的童真,象征着人纯洁而美好的童年,而悬崖则是堕落的象征。可是人不得不长大,对孩子来说,世界是多么险恶,到处是陷阱,到处是悬崖,就像你一个不小心就会让“fuck you”的字样映入脑海,简直无从避免。小说主人公也就在这种无法调和的冲突和矛盾中走向了崩溃。 当时,他看着菲宓开心地玩旋转木马,在一霎那之间,他觉得前所未有的快乐,在这癫狂的快感中,他的精神也彻底瓦解了,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不可收拾地崩溃下去…… 读完了整篇小说,就好像做了一次心理治疗。事实上这篇小说就是心理治疗式的。主人公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来释放心中压抑的情绪和痛苦的根源。从书的最后一段看来,主人公并没有失去理智,他醒来了,他依然面对这个冷冰冰,空虚的世界。然而,给人希望的是,他似乎建立起了一种温和的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而那些令他发狂的经历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而我从中看到,那一刻,霍尔顿在微笑,他笑得很灿烂,真正地发自内心。 文学中的世界总是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后来我读了一些其他作家撰写的塞林格的传记后得知,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声名大噪,然而与此同时,他却几乎过起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虽然没有中断过写作,但再也没有新的作品问世。可以说,这部小说成就了他,但也是这部小说把他引向了另一种人生。大概只有一个真正完全拒绝名利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的决定。生活中的塞林格并不能算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甚至有点孤僻。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都记住了他,就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得知塞林格去世的时候,怀念塞林格,其实是怀念他的这部作品,更准确地说,是怀念这部作品曾经带给我的、并且一直保留至今的那份感动。尽管时光已经悄然流逝了十年,现在的我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已经不再会有当时的那种激动和兴奋,尽管现在的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去评价塞林格和这本书,但这并不影响我,至今仍然希望自己尽量做一个不虚伪的人,尽量守望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纯真。 但愿有一天,我也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微笑,笑得像霍尔顿一样的灿烂…… |
|
|
2楼#
发布于:2010-01-31 12:38
在高中时同学就赠送过我一本《麦田守望者》,也让我记住了它的作者,祝他在天国快乐
|
|
|
4楼#
发布于:2010-02-02 21:42
写得真好!不知水晶是看的原版还是翻译版?
我有一本中文版——虽然当时推荐给我的同学提醒我要买英文版——看过一两遍,除了你提到几段经典“卑贱活着”、“麦田守望者”,其余印象并不深刻。看来这本书能敲开了你心灵,可惜不是我的那一杯茶。 anyway,水晶能写出对自己影响至深的一本书的书评,非常支持!我是没时间写了。 |
|
|
6楼#
发布于:2010-02-03 16:11
水晶这篇随笔写得很好,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塞林格及这部作品,也为他的逝去而惋惜。
人生中能给人触动的往往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一个人或一本书...水晶是幸运的,有塞林格的指点,你的人生开始灿烂,愿我们的水晶依然纯净如初。 |
|
7楼#
发布于:2010-02-03 17:34
引用第5楼守望水晶于2010-2-3 13:56发表的 : 是上大学的时候接触的。只是本人受父母严格的家教,标准的乖乖女,我没有经历“年少轻狂”的阶段就直接成年了。所以霍尔顿那种叛逆的行为举止我很难理解。无论如何,我会记得他那颗不羁外表下水晶般善良的心。 施咸荣先生的译本相当不错,而当时我那大学同学以学习英语为目的,极力推荐英文原版,还说“学习脏话的最佳素材”,我记得son of bitch就是第一次在这本书里看的。 这本书据说是美国学生必读教材,影响非常之大。 |
|
|
8楼#
发布于:2010-02-04 10:36
|
|
|
9楼#
发布于:2010-02-04 10:43
引用第7楼小昭于2010-2-3 17:34发表的 : 其实我的家教也很严,至少在表面上没有表现出“年少轻狂”的举止或者很叛逆的行为,但是这本书中霍尔顿的心态让我觉得很有共鸣。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也会去看看英文原版,反正本书的篇幅也不长。 |
|
|